論“理性安全”與“感性安全”
發布日期:2019/4/17 11:35:27發布:人眾人瀏覽次數:3864
在馬斯洛需求理論之中,安全需求是除去基本生理需求之外,第二層級的需求,可見安全對于人們的重要程度。我們在現實生活、工作中,需要安全感;戀愛需要安全感;在培訓過程中,如果學員的安全得不到保障,其它所有的事情都無從談起。
究竟什么是安全呢?從我們的帶班過程中一個具體實例,來看看“安全”到底長什么模樣。
電網
斷橋
假若隨便找個朋友,讓他對比這兩張照片,然后憑直覺回答,哪一張照片中的體驗更安全。大概率可能會回答電網,最直觀的理由是,電網在平地上進行,而斷橋將會在高空進行。
但以我自己過往的帶班經驗來看,我反而會覺得斷橋更安全。其理由有四:第一,對于高空項目,培訓師對于操作流程的規范程度、對于器械性能的了解程度、對于安全的重視程度等等各種因素都保持在一個高水平線上,再加上我們對于器械使用方面嚴苛的標準,都是對“安全”二字的絕對保障;第二,在高空項目體驗中,對于單個學員而言,處于高空狀態的時間相對較短;第三,在電網項目中,參與學員人數較多,即使培訓師完全按照規范要求進行監控,但也無法確保每時每刻所有的學員都能按照事先要求做出規范動作,培訓師同樣需要時刻保持專注,發現不規范操作行為及時糾正,同時還要做好“虛托保護”動作。第四,最容易讓人放松警惕的是人的直覺誤判——低空總會比高空更安全,導致的安全意識的弱化。
當我對兩個項目進行如此分析之后,似乎可以印證我前面的觀點——斷橋是一個比電網更安全的項目。假設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也認同了這個觀點,現在他將親自體驗斷橋,他是否會因為認同并且理解了剛剛的觀點而因此減少緊張感呢?
答案是:不會。
對于前段所作出的分析判斷,屬于“理性安全”范疇,但是對于體驗項目的學員而言,安全更多只是一種心理的感覺,假若學員真實感受到自身的安全遭受到威脅,即便再如何用“理性安全”去說服,也是徒勞,因為對于學員而言,他只會感受到“感性安全”。
當人從外界環境感受到安全威脅的時候,人的身體自然而然就會做出一定的變化以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威脅,比如當眾講話之前會有緊張感;比如上到高空之后自然會心跳加速,這些都屬于一種應激反應。若是不能有效的控制學員對于高空環境應激反應的程度,也會出現安全隱患。即便是心理素質再強的人,當處于一個陌生環境下時,嘗試運用理性去戰勝感性也是需要時間來調整的。
因此,作為培訓師,除了在“理性安全”的環節做足工作以外,還需要對“感性安全”的有足夠的理解。
比如說,在每個學員爬上斷橋之前,我們特意要求安全員檢查好之后給到高空培訓師一個OK的手勢,一方面是確認絲扣鎖鎖好的同時,也是在向準備攀爬的學員傳遞一種安全的信號;再比如,當學員跳到對面之后,有可能因為緊張導致斷橋越來越晃,情緒越來越緊張。此時,培訓師會根據情況作出各種舉措,其目的都是為了向學員傳遞“感性安全”,比如說伸出一只手準備迎接他跳回來,比如說跟她說話,控制它的情緒,分散注意力,比如說讓他看自己,其實很安全,不用害怕等等方式。
在斷橋項目中,我會向學員傳遞“感性安全”以降低學員對于高空的恐懼,能夠有效控制住情緒,確保項目順利完成。但在類似電網這種處于低空或是半高空,卻容易忽視安全的項目中,我們反而要不斷去強調安全,不斷利用“感性安全”去增強學員對于安全的重視程度。比如說,一旦學員出現抱人時沒有抓身體部位,而是抓衣服,可以立馬喊停,明確告知學員調整好了之后再繼續;比如說在求生中,一旦出現踩的時候沒有踩肩窩,拉人的時候沒有腕腕相連,首先確保安全的情況下,若是有必要,可以及時暫停,重復強調安全,加深學員對于安全的重視之后再繼續進行。
安全是什么?它無所不在,卻也無法具體感知。但我們不得不去試圖找到它、理解它、控制它,用“理性安全”管控項目體驗的風險,用“感性安全”向學員傳遞恰到好處的安全意識,讓我們一同成為“安全的好朋友”。
還沒有評論,快來搶沙發吧!